空中红旗在望,国威军威昂扬。9月3日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,直升机编队护卫中国共产党党旗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,组成“80”字样、悬挂“正义必胜”“和平必胜”“人民必胜”条幅,率先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,将航空报国的豪情书写在蓝天之上。
当空中护旗梯队出现在屏幕上时,中国必威最新下载地址集团哈飞阅兵保障团队驻地爆发出热烈掌声。保障队员们红黑色的面庞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,激动的泪水悄然流淌。“梦回吹角连营”,百余个日夜的奋战仍在眼前。
精度:品质百分百
今年阅兵活动中,哈飞参阅直升机在空中装备中占比最高、数量最多。在此前的综合演练和阅兵过程中,庞大的机群均以完美状态完成既定任务。这不仅是产品优异性能的集中体现,也是团队对质量安全的极致追求。
集合哨响起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对保障团队来说,清晨5时开始工作是常事、4时进场也并不罕见。无论多早,一旦踏入保障现场,队员们都异常清醒、兴奋。
日常保障中,队员们仿佛是直升机的“贴身保镖”,风雨不误、随叫随到,积极解答用户的问题,护卫着直升机的质量安全。每天行走3万多步对他们是常事。在多次定检中,他们更化身“影像科医师”,拿着手电筒,一个系统一个系统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检查,有时还要钻进狭小区域,或俯、或仰、或匍匐地逐一排查。每一颗铆钉的连接、机体连接处的细微磨损,都在检查范围之内。
为了不给直升机造成“二次伤害”,他们在机身内检查时不会倚靠任何一个部位,即使腰酸背痛,也绝不“越雷池一步”。每发现一个问题,大家都会把同机型所有架次再排查一遍。所有定检操作团队均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完成,每完成一个系统的检查都会由负责人员签字确认。
“我们的直升机要悬挂着党旗、国旗、军旗。大家签的不是名字,是军令状。”一名队员说道。
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和团队发现的问题,队员们始终坚持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原则。
“尾梁有一处导线异常。”在一次保障中,团队收到用户提出的问题。在问题处理环节,队员钻进尾梁,斜趴在几乎不透光的狭小空间,将手伸进更为狭窄的问题部位内部,第一时间完成问题排除和检查,并主动对全架次进行覆盖检查。无论问题大小,团队对问题的排查和根治都要落实到每一架机。大家以发现问题的架次为点、以本驻地所有架次为线,再将各驻地其它架次连成面,进行全覆盖式普查,彻底排除风险隐患。“我们对保障工作始终追求最高品质。”一名队员说道。
速度:一线鏖战急
现场航材需在12小时内到位、故障不过夜……这些不是口号,而是保障现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。团队以科学组织和必胜信念、以行动的确定性战胜诸多不确定性,持续实现迅疾响应。
科学组织是前提。哈飞集中优势资源,建立了政治可靠、技术过硬、经验丰富的前后方保障团队。全面加强厂所协同和与供应商的协同,集中优势资源、强化组织管理、干部靠前指挥,建立并落实航材保障应储尽储机制、现场需求迅即解决机制、重点问题督办推进机制,为阅兵保障工作优质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夜幕降临,团队接到电话,现场亟需 2个导流器。厂内迅速定位了备件位置,半小时内送件的2名人员和备件全部准备就绪。火车上,2人怀抱导流器,就像抱着2门炮,支援“前线”的氛围感瞬间拉满。基于应储尽储和资源前置原则,团队建立了专项活动航材库存。通过保障数据分析和与用户深入交流航材需求,制定航材保障清单,优先调用已有备件,同时组织配套单位提前进行成品备件储备;启动应急保障机制,串件、自制、采购三管齐下,开展应急发运演练,建立运输绿色通道,有力保证了亟需航材12小时内到位。
从清晨到午夜,大家一直在进行一处振动故障的排除。当忙碌的一天结束时,已是凌晨3时。排故完成后,大家只感觉穿过机场的风清爽微凉。
提及迅疾解决现场问题的诀窍,队员们表示,一是防在先,围绕直升机可能出现的问题,深入开展“预想”“回想”,评估潜在风险,制定预防措施;二是日清零,联合设计单位和重点成品供应商组建质量师系统,针对现场发生的问题坚持问题不过夜、一日一清零,确保各项任务顺利进行。
次日,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机库里涌动起滚滚热浪,航拍机加改装团队正奋战在保障现场。现场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,大家的工装早被汗水浸透。由于失水过多,他们每天要喝下5箱24瓶装的电解质水来维持身体状态。任务周期仅有2周,队员们争分夺秒,在工位上简单吃完午餐,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。
航拍机需要重新涂装,由于加装航拍吊舱、升降臂吊杆、升降臂等多项设备设施,加装设备用电需求较以往明显增加,时间紧、操作难、任务重。团队及时制定技术方案、重新设计机上供电方式、建立赶工机制,选派专家骨干以2组同时作业、双向并行的方式全力拼抢加改装任务。他们的工作计划甚至细化到半天,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,最终圆满完成任务,并保障后续任务顺利执行,受到空中梯队指挥所装备加改装组和用户单位的认可。
力度:汗浸衣衫浅
水滴石可穿,汗浸衣衫浅。保障现场党旗高高飘扬,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,动人的故事时刻发生。
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,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战斗旗帜。厂所深入协同,组建了临时联合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、罗阳青年突击队。各条战线上、各个岗位上,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带领队员们攻城拔寨、无坚不摧。
刘湖洋是直升机“贴身保镖”和“影像科医师”中的一员,负责航电系统的保障。他以一万分的努力规避万一的风险,导线是否有破损,插针、插孔附近是否有油液腐蚀,都在他的检查范围内。身材高大的他在三伏天里,常常窝在半封闭空间里,一待就是半个多小时,腰酸背痛也一声不吭,汗水流进眼眶也目不转睛。
高峰是率先解决和排查尾梁导线隐患的队员。尾梁空间本就狭小,问题发生部位附近区域更是小上加小。在闷热潮湿漆黑的空间中,他只能以斜趴的姿势艰难开展工作。操作过程中,高峰要将手伸进导线隐患部位,在看不见的情况下,一根线一根线地捋顺、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,以双手为双眼,让风险隐患无处躲藏。每次从尾梁出来,整个身上都已经湿透。这样的斜趴,他趴遍了驻地的十几架机。
吴珩是那次凌晨排故攻坚战中的一员,那天,他几乎工作了21小时。当天早上6时,他风风火火前往其它驻地进行2架机的大体检工作,完成全部工作回来时,时间已经是晚上8时。刚要洗漱,排故现场就打来了求助电话,他二话没说,马上提上鞋再次奔赴现场。在吴珩的帮助下,故障原因终于被挖了出来。排故过程中,因为视线不好,他和队员默契配合,对方看校准镜指挥,他来进行微调操作,直至故障彻底排除。一名年轻队员鼻子不禁一酸,“他让别人看校准镜时,我才意识到吴师傅都快60岁了。可他还一直奋战在一线。”
宋彦南是航拍机加改装的“大管家”。在队员眼中,他可能更羡慕那些能安安心心在直升机上工作的人。“策划、组织、沟通、协调”,简单的8个字背后,却是万语千言。加改装现场,他靠前指挥、迅疾响应,时刻关注质量安全。团队每天14小时的工作时间,只是他工作的一个区间,夜里他甚至不敢“大睡一觉”,生怕漏掉随时打来的电话。
“忠诚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攀高峰”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,在团队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具象化了。蓝天写梦想,大地铸光辉,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征程上,航空人永不止步,永远步伐铿锵。